蓮花作為文人騷客們,詩歌以及作品創作當中重要的題材而得到大力的發展。考古當中也證實了蓮花在中國的栽培已經有七千多年,特別是隨著農業活動的逐步發展。
蓮花也逐漸的走向了人們的視野當中,開始了古代社會漫長的人工栽培技術的演進。那么你知道蓮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是如何改進他們的栽培技術,為我們后世留下寶貴的技術財富呢?
一、先秦至漢朝,蓮的栽培技術處在初步發展時期,栽培技術初見端倪
蓮花的種植在先秦時期至漢朝都處在初步發展階段。
蓮在我國栽培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悠久的水生植物,在仰韶文化遺址當中就有發現蓮子的痕跡,而且在《周書》當中也記載了當時的野生蓮花被人們所利用,引入到人工種植階段。
特別是我們熟悉的先秦時期的《詩經》和《楚辭》當中,也有一些關于蓮花的種植情況。到了漢代蓮的種子栽培技術,就有了一些文獻的記載,像在《三輔黃圖》當中就記載了西漢時期種植蓮花,而且人工采摘的情況。
而且到了漢代的后期,特別是東漢時期,蓮花不僅出現了多個品種,而且對于不同品種的栽培也有了不一樣的技術要求,像在張衡的《東京賦》當中就有提到蓮花已經分為了紅色和紫色的品種。
從秦漢的大致發展過程當中,蓮花主要還是以野生的蓮為主,但也已經出現了由人工栽培的,連這些人工種植的品種還都處在一個較為初期萌芽的狀態,蓮花的種植技術和品種都較為單一。
二、魏晉南北時期蓮的栽培技術出現迅速發展之勢,栽培技術得到較大發展
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蓮花的栽培技術就呈現出一種迅速發展之勢。在秦漢時期由湖塘栽培已經移植到盆栽和家養的過程當中了。
王羲之在他的書法作品當中就有說到他種植了非常多的蓮花,而且都是運用的盆栽技術,這也可以看見當時盆栽種植蓮花已經被人們所熟練掌握。
還有就像賈思勰在他的著作《齊民要術》當中也說到了一定的種植蓮花的技術,初春時節就將蓮花的根結挖掘出來,將頭朝池子的泥土當中進行種植,來年就可以收獲蓮花。
在一些民間書籍當中也有提到蓮子的種植方式,就例如在八九月之間取出蓮子當中比較堅硬黑的蓮子放在網上面進行一定的,曬干之后再將它埋到泥土當中,這樣就可以讓蓮子在泥土當中得以重生,而且也可以生長的比較旺盛。
從這些層面我們就可以看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先人們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以及克服了蓮在種子發芽過程當中的一些困難之處,直到我們今天還在運用這其中的一些種植技術。
前面我們也提到在秦漢時期蓮花的種類比較的少,而且多以單瓣的紅花為主,與那些野生的蓮花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到了西晉及其以后栽培技術的不斷成熟,讓蓮花在種子以及品種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晉崔豹的《古今注》當中就發現近代時候的蓮不僅顏色已經達到了六種之多,而且花色也逐漸的豐富起來。
最為關鍵的是根據大量的著作顯示像《晉書》,《梁書》以及《宋書》都有記載,當時的蓮花,他們的根莖葉也出現了不同的發展形式,特別是花瓣的變化情況非常顯著,在植物學上面稱之為雙胞胎或多胞胎的現象,而且也表明當時的品種是出現了非常大的發展趨勢。
作為佛家的圣花蓮,特別是當中的插花,是佛教當中的一種圣花,這種插花就說的是有特殊種類的蓮花,將當時六朝時期興盛的佛教文化與蓮花的結合讓我們看見,蓮的栽培技術與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及宗教都產生了很大的關系,也從另一個層面看見當時人們對蓮的栽培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深入。
三、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蓮在種植方面呈現出鼎盛發展的趨勢,蓮花種植技術趨于成熟
時間已經來到了隋唐時期,這一時期蓮花的栽培技術有了更大的進步,已經逐漸走向了頂峰時期。
在前面的發展基礎上,蓮花被廣泛的用于庭院的景色布置當中,像我們看見非常多的古裝劇,當中一些庭院當中就有很多的蓮花栽培觀賞的現象,特別是像池子當中盆缸,甚至是碗當中都可以欣賞到蓮花的美態而且在大型的園林建筑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佛教在中華大地盛行起來,這樣也有六朝時期興盛的佛教蓮花文化在快速的發展。特別是佛教的寺院當中,一些池子里面都可以看見蓮花,白居易的《種白蓮》當中就寫道,“吳中白藕洛中哉,莫戀江南花懶開?!?/strong>從這首詩當中就可以看見白居易,他因為熱愛蓮花,就將蓮花從梧州帶到了洛陽,也表明了當時的蓮花由南向北移是可以進行成功栽培的。
在《種樹書》當中又提到一種至今還在運用的蓮花栽培技術,就說到初春時節將蓮藕挖掘出來取它的頭部,將它種植在泥土當中,來年用羊糞去施肥,到立夏時節就再一次復種,這樣一整個流程就可以讓蓮花得到很大的發展,也可以非常成功的進行栽培。
同時唐代時期種植蓮花的人們還特別注重其藕的產量和品質,在《唐國史補》當中就說到,要讓葉子在生長晚期不能過分的對藕進行影響,因為是過度茂盛的葉片,會讓藕沒有辦法吸收到充足的養分和光熱,因此藕的質量和產量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到了宋代,因為園林藝術的發展,蓮花就是在這一園林藝術當中一個重要產物。這一時期人們對藕的形態以及對藕的生物方面的知識,都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就比如在北宋的東京街道,當時的人們將蓮花布置在京的街邊,作為一種獨特的風景而存在,這樣也是宋代時期園林藝術實踐當中的一大創新之處。
而且當時的文人家子們,他們對于蓮花的欣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與當時蓮花的盆栽技術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像在陶錄的《清異錄》當中就有記載,當時的蓮藕品種非常豐富,而且在全國范圍內都有種植。
還有就是在杭州的一些園林當中,有一種非常名貴的花蓮品種稱之為繡蓮。到了元朝時期,種植蓮花欣賞蓮花的活動,雖然大不如唐朝和宋朝,但是仍然可以看見一些池子和一些池塘當中有欣賞蓮花的美景。較為經典的就是元朝詩人元好問,曾經這樣感嘆過池塘蓮花的美景?!?/strong>荷芰如繡……君與游人共樂而不能去?!?/strong>
發展到明朝時期的蓮花栽培技術,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明代時期的栽培技術,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之上,而有了很大的發展。
最為典型的就是徐光啟在《農政全書》當中提到的一種種蓮藕的方法,書中說到蓮花的種子一般是在二月的時候將那些小的蓮藕帶著泥土一起栽培到池塘當中,但是池塘的水不能過深,而且也不能過于緊密,葉子也不能太過茂盛,用一定的糞土進行施肥到了春分時節再去對枝葉進行修剪而且蓮花能夠順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生長,來年就可以收獲到非常多的蓮藕,從這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見蓮花在盆栽方面的技藝,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明朝時期的蓮花品種也非常的多,像在《本草綱目》當中就提到了,有三種大的類型的蓮花,子蓮、藕蓮和花蓮。到了清朝時期,蓮花的品種就更為豐富了,據史料記載,當時有一些珍貴的蓮花品種,就已經達到了三十余種。
而且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蓮花的著作《瓨荷譜》這也標志著我國蓮花的栽培技術已經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歷史新時期。
四、結語
從這篇文章當中,我們看見我國的蓮花在種植和栽培方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由最開始秦漢時期的初步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逐漸興盛,以至于到明清時期達到全盛狀態,我國蓮花的栽培技術,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總結進行創新,以至于在蓮花的著作以及栽培的文獻當中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同時我們也看到,先人他們對于蓮花有著精心的栽培技術,讓我國的蓮花類型和品種都在不斷的發展演進,已經有單一的種子類型發展到多種花瓣多種樣式的程度。
我們對于古人們在蓮花種子上的栽培技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這也成為中國蓮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節點,以致于我們在對中國優秀的璀璨的蓮花栽培技術的認知當中,增添了中國年文化的另一種風采。
這對于我們當今進行蓮花種植以及與此相關的其他產業發展,都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