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菇又稱茶薪菇、油茶菇、茶菇、神菇等,屬中溫型食用菌,可按一般木腐菌的培養方法來進行栽培。子實體單生、雙生或叢生,菌蓋直徑5~10厘米,表面平滑,初暗紅褐色,有淺皺紋,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部之外)白色,有纖維狀條紋。成熟期菌柄變硬,菌柄附暗淡黏狀物,菌環殘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蓋邊緣自動脫落。內表面常長滿孢子而呈銹褐色,孢子呈卵形至橢圓形,淡褐色。菌蓋初生,后逐平展,中淺,褐色,邊緣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與菌柄成直生或不明顯隔生,初褐色,后淺褐色。菌柄中實,長4~12厘米,淡黃褐色。菌環白色,膜質,上位著生。
一、栽培季節
高溫季節溫度降到24°C,低溫季節溫度上升到18℃,將有大量的子實體形成。根據茶樹菇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和廣州天氣情況,最佳安排在11月至翌年3月進行出菇,而菌株菌絲體生長較緩慢,其中原種和生產栽培種培育菌絲共需70~90天,菌種生產安排要從8-9月開始。
二、栽培技術
(一)配方
茶樹菇經人工馴化后,可利用油桐、楓樹、柳樹、櫟樹、白楊等闊葉樹作栽培材料,但以材質較疏松、含單寧成分較少的雜木屑較好。若栽培料配方中僅含有葡萄糖,菌絲生長較疏松,用少量蔗糖搭配,則菌絲生長致密,長勢旺盛。主要配方有:①雜木屑76%、麩皮20%、糖1%、碳酸鈣1%、過磷酸鈣1%、石膏1%。②棉籽殼80%、麩皮18%、碳酸鈣1%、過磷酸鈣1%。③稻草55%、雜木屑25%、麩皮18%、碳酸鈣1%、過磷酸鈣1%。④棉籽殼40%、雜木屑40%、麩皮18%、碳酸鈣1%、過磷酸鈣1%。以上原料必須清潔、新鮮、無病菌、無農藥殘毒、無有害的重金屬。.
(二)堆料
棉籽殼和雜木屑拌勻預堆5~7天,其間翻堆1~2次,使含水量在65%左右(用手抓--把培養料,握緊,指縫間有水滴,但不下滴)。茶樹菇栽培的培養基含水量應掌握在60%~65%,即用手抓一把培養基,用勁握,指縫間濕潤,稍有水滴但不流下,手指松開成塊,落地后散開為宜。不同種類的木屑及粗細不同,略有差別,應靈活掌握。菌絲生長時,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70%以下;子實體形成發育期為85%~95%,生長期適當降低,以延長產品保鮮期。預堆后按比例加入麩皮,然后裝袋。
(三)殺菌
高壓或常壓殺菌(原種通常使用高壓殺菌、栽培種采用常壓殺菌法)。高壓殺菌要注意排清冷空氣,避免假升溫。常壓殺菌注意掌握火候,先旺火猛燒,在5小時內使菌袋溫度上升至100°C,并保持12小時以上,滅菌結束即?;?,打開灶門通氣30分鐘,取出菌包及時放到經過消毒的接種室,讓其自然冷卻至30°C。裝進接種箱接種。
(四)接種
選用菌絲濃白、健壯、無病蟲害、菌齡以滿瓶后1~5天,菌絲吃透料的二級原種進行接種。接種時,首先將原種上層老化的菌種扒去和把老掉的菌絲扒一薄層,然后將原種分成比蠶豆稍大的種塊,每瓶接25~35袋。為了加快菌絲生長,可加大接種量,用種量大,生長快,還可減少雜菌入侵機會。
(五)培養
接種后置培養室發菌。茶樹菇對光、溫敏感,菌種培養要在相對恒溫、避光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室要求干凈、干燥、通風、避光,最好在培養室使用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敵敵畏500倍液噴霧滅菌殺蟲1次。培養期間,室溫應保持在20~2℃,以促進菌絲均勻生長,菌包培育前期溫度高,要做好散熱工作。培養室每隔10天檢查一次,如發現雜菌污染的菌包,要及時搬出處理,防止擴散蔓延。盡量控制室溫在30℃以下。每天需通風換氣,一-般接種后在適溫下40~50天菌絲即可滿袋。
(六)栽培管理
1.床架袋裝栽培
菌絲體長滿菌袋后可移至出菇培養室,并排豎放于床架上。經10~15天,就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料面分泌黃水,呈現褐色斑塊,培養料表面開始形成原基。菌絲體扭結、料面出現零星的點狀淺棕色的菇蕾后,可拔去棉塞和套環或無棉蓋體,拉直袋口,蓋上薄膜或濕報紙,以利于保濕,此時要提高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至85%~95%。在整個管理過程中,需要良好的通風和適當的散射光。為了更好地保濕,地面鋪一層類似海綿的吸水物體,以及適時對室內空間和四壁噴霧。收完第一批菇后過一段時間開始出現第二批菇,這時菇蕾不一定在頂面發生,可能會發生在袋子的側邊,那么就可以在菇蕾發生處割袋,使生長的菇蕾能順利開展。后期還可采用搔菌(用小鋸片在菌袋料面扒去栽培種,劃開老種皮,耙勻料面),或采用倒頭出菇的方法進行管理。在菌袋出完二潮菇后,培養基已變得很干燥,難以滿足出菇的要求,必須進行補水,可用20°C左右清水灌進菌袋(使水面略低于料面),24小時后倒水。補水從第二潮菇開始,每出一潮補水一次。在補水的同時,可加入10%的葡萄糖和5%的氮、磷、鉀復合肥進行養分的補充。
2.戶外墻式袋栽
利用林間或果園套種,方法就是把發菌好的菌筒堆砌成土墻一樣,采取兩頭出菇的形式。此法具有出菇集中、管理方便、便于后期補水、成本低等優點。管理要點:①選擇通風良好、光線適宜、便于保濕排澇的林地或果園地。②在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料面出現原基后,把菌包橫向平行堆疊成墻,堆高要以便于操作和便于管理為度,菌包間隙用泥土或其他填充材料填實加固,菌墻項面覆蓋3~5厘米土層遮光和保濕。③疊好后用刀切開兩頭薄膜并掛薄膜或無紡布保濕和遮陽紗。其他的管理方法跟室內床架栽培和戶外覆土栽培相似,強調的是采收兩潮菇后要注水保濕,在該栽培方法中水分管理顯得更加重要。
3.覆土栽培
(1)覆土材料。選取經高溫灼燒過的蜂窩煤渣(必須新鮮、干凈、無雜質)與稻田土以體積比4:6的比例混合成碎土備用。
(2)畦床準備。以寬80~100厘米、深20~25厘米為宜。起畦作床,床面平整后撒.上生石灰粉,以見到泥巴為好,不宜過厚(花點即可),也可用敵克松和多菌靈對水淋地,主要是防雜菌、防蟲。
(3)脫袋覆土。選菌絲長滿袋10~15天,生長正常、無雜菌、未老化菌包,脫去薄膜袋,平放于畦床上,中間縫隙填滿覆土。覆土層厚1~1.5厘米,淋透水長菌絲,以便在覆土后15~20天內能保持足夠的水分,蓋上薄膜和遮光黑紗(在棚內栽培的就不需要架小拱和蓋黑紗)。
(4)出菇管理。覆土后15~20天,若溫度適宜,則萌發菇蕾。故覆土后10天左右將薄膜和遮光黑紗用竹弓拱成小拱形,以利于通風換氣,至15~20天,可見菇蕾破土而出,此時須保持較高的空氣相對濕度及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若覆土顯干,可灌跑馬水。茶薪菇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子實體具有趨光性,但強光會影響子實體的色澤和品質,故以散射光為宜,且光源方向不可改變,否則不僅會出現畸形菇、菇柄扭曲,而且會影響其生長發育,降低商品價值。
(七)采收
從菇蕾到采取,一般需要5~7天。當菌蓋呈半球形,菌環尚未脫離時就要采收。采后清理干凈殘留菇腳。
(八)加工
用剪刀剪切茶薪菇根部雜物即可上市鮮銷,或用脫水機脫水烘干,分級包裝,作干菇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