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花蓼屬于草本植物,匍匐莖,叢生,屬被子植物門、木蘭綱、蓼科、蓼屬,別名紅酸桿、青影子、石頭菜、酸漿草等。全草入藥,可治尿道感染、腎盂腎炎等病狀。在貴州省玉屏縣是第二大中藥材,其種植面積僅次于射干。但隨著頭花蓼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其病蟲害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以下為藥農們介紹四種頭花蓼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小地老虎
別名土蠶、切根蟲,屬鱗翅目夜蛾科,1年會繁殖2~3代,幼蟲會在土室中越冬,第一代幼蟲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為害頭花蓼幼苗,造成缺株斷行,尤其是新栽幼苗受這種蟲害特別嚴重。
【防治措施】①人工捕捉:早上在田間發現新斷苗時,可用樹枝從斷苗處地室中掏出幼蟲殺死。②噴灑農藥:用59%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噴灑幼苗根部。③撒毒土:用25%敵百蟲粉0.5千克加細土20千克拌勻,在幼苗出土前撒入土中。
雙斑螢葉甲
別名四目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每年發生1代,10月下旬產卵并以卵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雖要5月上中旬才孵化,但幼蟲在土壤中為害頭花蓼根部,會造成植株萎蔫、枯死。6月下旬化蛹,7月中旬羽化,成蟲為害頭花蓼葉片,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干旱有利于該蟲發生。
【防治措施】①及時鏟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冬前深翻滅卵。②成蟲盛發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 阿維菌素1500倍液噴霧1~2次。
黃條跳甲
別名地格蚤、跳蚤蟲、菜虱子,屬鞘翅目葉甲科,每年發生4~5代,以成蟲的形式在莖葉、雜草上潛伏越冬。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開始取食,20℃左右食量大增,超過30℃則食量大減。4月初產卵于植株根部的土中,孵化后取食根部表皮及幼根,造成植株枯死。5月中下旬成蟲為害葉片,造成許多細小的孔洞,從而影響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①清潔田園,收割后清除殘株落葉,鏟除雜草,集中深埋或燒毀。②幼蟲為害期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40%菊·馬乳油2000倍液噴淋濕透。③成蟲發生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噴霧2~3次,間隔期10天。
斜紋夜蛾
別名夜盜蟲、烏頭蟲,屬鱗翅目夜蛾科,蟲源一般由外地遷入。每年發生4~5代,以幼蟲為害作物葉片、葉柄或幼莖,喜高溫,怕寒冷,因此高溫是該蟲暴發的重要原因。初孵幼蟲群集在卵塊附近,2齡開始分散,4齡進入暴食期,老熟幼蟲會在土縫、落葉上化蛹。
【防治措施】①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殘枝落葉。②利用成蟲趨光性,在田間安裝殺蟲燈誘殺。③在田間設置性誘劑誘殺成蟲。④在低齡幼蟲期,用蟲瘟1號病毒10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2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