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玉米高產穩產,還得從產量構成要素說起。玉米產量要素是指每畝株數、每穗粒數和千粒重。
第一個要素每畝株數,因品種和土質、肥力而異。有些品種株型松散、植株高大、果穗較大,單株生產能力強,適合稀植。而有些品種株型緊湊、果穗較小,則適合密植。有些品種屬于半緊湊株型,密度介于兩者之間。
每畝株數的影響因素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品種特性和播種質量。在黃淮海地區,玉米往往都是麥后貼茬直播,由于不同年份、不同墑情、不同機型等因素都影響播種質量,所以,每年的出苗質量也差別較大。有些地塊麥秸較多較長,播種時播種機械行走不暢,會造成玉米下籽不勻。有些地塊地面平整度較差,會造成種子深淺不一。有些播種機年久老化,也影響播種質量。另外,地下害蟲也會危害幼苗,影響每畝株數。所以,要想保證均勻一致、數量合理的每畝株數,就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及時調整措施,掌握好每個細節。
第二個因素每穗粒數,由每穗行數和每行粒數所決定。玉米大體分為松散型、緊湊型、半緊湊型三大類株型。無論哪種株型,其植株營養體與果穗大小一般成正比。就是說營養體大,果穗也會大;反之果穗就相應變小。所以,在實際生產中,我們看到株型與產量高低并沒有規律可循。各種類型都有高產穩產的品種,也都有產量一般的品種。但是,果穗的“大”和“小”是相對而言,只有管理到位,植株健壯,才能結出相對更大的果穗,單株籽粒重量才能達到最大值。
第三個因素千粒重,其與產量的關系也沒有明顯的規律性。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并不是品種的千粒重高,這個品種就一定高產,千粒重一般化的品種也未必不高產。影響千粒重的因素,除了品種本身的遺傳特性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栽培技術的綜合應用。
從以上初步分析不難發現,玉米高產穩產最重要的因素還是種植技術。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玉米產量的形成,品種因素大約占20%,栽培管理措施占80%左右。
既然玉米產量的形成因素中,田間管理措施占了絕對比重,其中哪些措施最為重要呢?這得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你所選擇的品種,其它綜合性狀比較優良,但抗倒伏能力一般,就必須把防止倒伏放在重要位置;如果選擇的品種抗銹病能力一般,就必須注意天氣預報,雨水較多有利于銹病發生時,就必須加強玉米銹病防治。以此類推。
但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在品種的抗病性方面,一定要選高抗玉米莖腐病的品種,因為莖腐病是玉米最難防治的病害,相當于“癌癥”。莖腐病的危害很大,能導致玉米莖桿不同程度的腐爛,嚴重的造成玉米青枯、早死、后期倒伏等。其次,要注意品種的抗銹病能力,因為銹病重發也能造成嚴重減產。但好在玉米銹病可以有效防治,不像莖腐病那樣難纏。如果不能做到既高抗莖腐病又高抗玉米銹病或者玉米南方銹病,也可以把抗銹病標準適當降低。
除了一些關鍵措施之外,其它常規措施同樣重要。比如,病蟲害防治,如果防治不及時,加上有些年份病蟲害重發,很可能造成大減產。再比如,施肥量每畝都是120斤,但有的人講究科學,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氮磷鉀均衡施肥;而有些可能未必能做到均衡營養,所以肥效就會不同。肥料撒施和溝施、穴施,效果都有區別。中后期增施微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也能較好的促進玉米生長,提高光合強度和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質積累,提高千粒重,減少禿尖,最終提高產量。
此外,在落實各項生產措施時,必須把各種措施一絲不茍地落到實處。比如,在打藥過程中就必須掌握好藥量準確、噴藥均勻、不重不漏。也要根據天氣變化,掌握好打藥時機,以便更好地發揮藥效。再比如,施肥深度影響肥料利用率,有些人掌握得恰到好處,有些人可能施肥深度不合理,肥效也不一樣。
綜上所述,玉米要高產穩產,必須在選擇優良品種的前提下,不失時機的加強田間管理,綜合運用各種科技措施。這里提醒農民朋友,選擇一個優良品種的同時,必須根據品種的優點和不足,揚長避短,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做到既有合理的收獲株數,又有較高的每穗粒數和較高的千粒重,達到產量三因素協調發展,最終獲得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