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蝦夷扇貝的形態特征、天然采苗技術及增養殖技術
侯雪菲等
一、蝦夷扇貝的形態特征
蝦夷扇貝屬雙殼貝類,棲息在海水水溫 5~19℃的冷水中、而-2~22℃可以生存。天然貝棲息在水深20~30米的海域的有砂石海底。比起牡蠣的棲息場所,蝦夷扇貝分散在粒大的砂石海底。蝦夷扇貝本身是一種喜好孤獨的貝類。自然分布海域在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千島列島、庫頁島、沿海州、日本的北海道、日本東北地方、朝鮮半島北部等。日本南限到日本海側的能登半島、太平洋側的千葉縣,而大規模商業漁業可能在東北地方的三陸海岸以北。
日本蝦夷扇貝是雌雄異體,陸奧灣在春季(2-4月)為產卵期。上年的12月左右開始隨著水溫下降生殖腺發達,雄性為奶色、雌性為紅粉色,根據水溫上升的刺激開始放卵、放精,在海中開始受精。在這之后一周左右時間,在海中浮游變成幼蟲,約40天后殼長300微米前后,附著在采苗器、繩索和海藻類上。
蝦夷扇貝底播增殖的最主要敵害生物是海星。海星
綱包括的種類比較多,不僅能大量危害剛底播的扇貝苗,同時也能捕食扇貝成體,而且危害嚴重。目前,唯一的防治方法是采用人工采捕驅除。此外,某些肉食性的螺類、魚類、蝦蟹類等也能對小型個體特別是剛底播的貝苗造成較大危害,其防治方法也只能是人工驅除。
二、日本蝦夷扇貝的天然采苗技術分析
日本的蝦夷扇貝養殖之所以發展較快,與其種苗生產技術的進步有密切關系。1934年木下虎一郎在佐呂間湖實施了最初的天然采苗。
1937年青森縣水產試驗場陸奧灣分場實施最初的采苗試驗。陸奧灣的采苗器的原型是由西崗氏在1950年將幼貝附著在稻草繩制的繩索上實施的采苗試驗,此試驗證明了采苗器對風浪等惡劣天氣有耐受作用。1958年佐藤小寺采用籬笆網方式進行試驗,即在稻草繩制的網片上,挾上杉葉附苗,這個試驗是蝦夷扇貝采苗器利用杉葉的首次使用案例。但該方法由于不能防止貝苗脫落,所以采苗水平并不高?;谏鲜鲆?,1965年工藤豐做試驗將杉葉首次裝入洋蔥袋內采苗并獲得顯著效果,從而把采苗效果推向一個新的水平高度。此后,這種將杉葉裝入洋蔥袋方法的采苗器被確定。在實際采苗中由于杉葉枯萎早、入手困難等原因,1968年后杉葉被耐特綸網和舊鮭鱒魚流網所取代。[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在北海道的內浦灣,海星大量附著在采苗器上,由于長大后的海星捕食幼貝,現如今的養殖設施是利用6~7米的網進行垂下養殖從而取代了洋蔥袋,在蝦夷扇貝脫落前利用采苗方法進行采苗。
蝦夷扇貝的產卵期有地區和年份差異。在青森縣陸奧灣海區,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當海區水溫降至18℃左右時,生殖器官開始發育,到第二年的2月中下旬,生殖腺指數達到最高值。自3月下旬當水溫超過5℃時進入產卵,到4月末當水溫上升至11℃左右產卵結束。產卵盛期水溫為8-10℃。在北海道猿澗湖,產卵期為5月中旬-6月上旬,比陸奧灣約晚2個月。
蝦夷扇貝產卵后浮游,在春天過了櫻花期后,附著在海藻、漁網和其他物體上,利用蝦夷扇貝這種浮游生活習性,制作采苗器放入海底,使附著在上面的幼貝于夏天結束前采集上來,所以這個過程稱之為采苗。采集幼貝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期蝦夷扇貝產量。近年,日本全國蝦夷扇貝產量的增長,是由于苗種量化取得很大成功,而陸奧灣的采苗情況有不穩定變化,但是,每年的采苗量可達到數億以及10億粒以上,同時也大量供給到其他外縣地區。同時,日本也十分重視海區采苗預報,采苗預報組織每周在指定的時間、地點進行一次幼體調查,并連續發布采苗速報,具體指導各地漁民進行采苗準備和適時投放采苗器。
三、日本蝦夷扇貝的中間育成技術分析
1948 年,根據北海道水試木下虎一郎的提議,西崗氏、長峰氏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在北海道佐呂間湖進行采苗后,將幼貝輸送到陸奧灣試圖嘗試增殖。那時的具體做法是將20個殼長10毫米左右的幼貝放入金綱籠里投入池底后進行海水交換,經歷10個月的飼育后,結果顯示有15個幼貝存活,殼長47毫米,這個試驗被稱為日本蝦夷扇貝最初的中間育成試驗。在此之后,山本氏、佐藤氏于1953年在陸上的混凝土罐里將網具提取和培養后的浮游生物(藻類)使用三葉草壓榨汁,以及無過濾的海水進行幼貝的飼育實驗。沢野氏等用人工飼料對蝦夷扇貝的飼育方法進行研究。1954-1958年,小寺氏等利用亞雅貝的垂下養殖飼育籠首次對蝦夷扇貝幼貝進行試驗。最初,飼育籠浮在海面上用土袋子固定排子網,然后,對籠進行改良,在中層采用垂下方法,這就是最初的中層延繩式中間育成,在這個時期對幼貝的放流是以中間育成為目的,并沒有養殖目的。
現在,蝦夷扇貝的中間育成主要使用珍珠網。1964年工藤豐造實施蝦夷扇貝的采苗事業,將12枚幼貝放入珍珠網里,進行中間育成并放流,在日本據資料記載,蝦夷扇貝的飼育中使用的珍珠網可能源于青森市漁業協同組合奧內支所。[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四、日本蝦夷扇貝的垂下式養殖技術分析
在蝦夷扇貝的垂下式養殖設施方面,洋蔥袋的導入保證了種苗的產量化,日本的垂下式養殖開始于1962、1963年,如今在設施和方法方面有很多次的改良,這個養殖方法被開發以來 ,1965年蝦夷扇貝養殖迅速發展,青森縣以及其他地區在產量上增加,質的變化得到了很大飛躍,特別是相對底播放流而言,垂下式養殖給漁業者帶來了有利的經營效益。日本蝦夷扇貝垂下式養殖主要有網籠養殖和穿耳吊養殖方法。
五、日本蝦夷扇貝的底播放流技術分析
底播放流指的是將人工種苗或者經中間育成的半人工苗,投放到砂礫或泥沙硬底有著良好的水體交換海區,使其自然生長,達到商品規格后再進行回捕的資源增殖方式。日本的主要底播海域位于北海道鄂霍茨克海沿岸,該海域采用春播,在日本陸奧灣養殖地區也有小部分采用春播,貝苗規格在5~6厘米。
依據中間育成幼貝長成到3厘米左右,底播密度在每平方米6枚以內,放流到已清除海星等敵害生物的底播漁場里,陸奧灣的漁場水深大約在30厘米左右,底播放流最適宜地區約有23000公頃,在每個日本漁業協同組合,劃分為3個以上區域,成貝捕撈之后,利用輪采方式將幼貝放流,對底播放流的扇貝,各日本漁業協同組合以共同事業的形式,在漁船上用繩子將網投到海底,捕撈扇貝。每天扇貝的捕獲量由日本漁業協同組合計劃實施,對于放流數量,根據每個漁場的不同,回收的成品扇貝數量上也有差異,一般在40%~60%不等。
六、日本蝦夷扇貝的人工采苗技術分析
在蝦夷扇貝的增養研究初期,1943年山本氏和西崗氏為進一步深入了解蝦夷扇貝的生活史,依據切開法實行人工授精。隨后,木下氏等人用同樣的方法,使海水pH升高且同時溫度上升5℃,實行產卵誘導實驗。
1948 年山本氏在水槽里實行幼生飼育試驗,取得附著幼貝。在此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日本在人工采苗方面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墒?,由于蝦夷扇貝的穩定生產以及種苗的穩定供給是有必要的,因此,于1963-1975年進行了人工采苗研究,與此同時,天然采苗步入正軌且能夠提供必要的種苗量,所以終止了對人工采苗的研究。
七、日本蝦夷扇貝的驅除敵害技術分析
在驅除敵害方面,由于海星是蝦夷扇貝的天敵,是導致蝦夷扇貝減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日本政府對清理海星給予一定的補貼,且提供專業船進行海星的清理,其中縣里補貼清理海星費用400萬日元,其清理費用每年大概在360萬日元左右;另一方面,日本有專門的采捕海星的高效清除網具,在優質高產底播區,海星密度達到一定數量時,使海星粘貼在拖布制的網具上,并對捕撈的海星進行無害化處理,一般是進行發酵加土做成肥料。
在清除時機的選擇方面,由于一只成年海星一天能吃4~7枚小扇貝,所以選擇在底播前清理海星最為理想。另外,海星密度高的海區,在海星產卵前清理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